你的位置:耀世开户 > 业务范围 >
至今还健在的开国将帅仅剩1人,今年101岁高龄,还有一位刚逝世
发布日期:2024-07-11 16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2024年4月2日,开国少将张力雄病逝,终年111岁。

随着张将军撒手人寰,1955年被授衔的开国将帅,只剩下一人。

那么,当年的55授勋究竟荣封了多少位共和国将帅?

张力雄将军去世后,中国仅存的那位开国将帅又是谁?

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,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

1955年大授勋

1955年,随着国内外战争相继落下帷幕,为战争年代的解放军将士授勋表彰一事提上日程。

虽然我军官兵直到1955年才有自己的军衔,但对军衔制度的研究却由来已久。

1939、1946、1948年,我军均有过实行军衔制的考量和筹划,但因为战事耽误未能实现。

不过也正因为这三次未果的尝试,新中国成立后军衔制度立刻进入决策层的议事日程。

1950年,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成立,并设立专门管理全军军衔工作的机构——军衔奖励处。

该机构的成立,标志着中国解放军正式着手研究部署军衔制相关问题。

1952年,总政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罗荣桓,率领一众管理部专家,一同拟定了中国解放军的军衔等级方案。

该方案军衔共设6等19级。

等级制定好,接下来就是针对全军的军衔评定工作。

毛主席为评定军衔做出基调:照顾到方方面面,一碗水端平。

因此,1955年授勋,既不是纯粹的论功行赏,也不是简单的按资排辈,而是综合干部们的级别、资历、功绩各方面综合考量,给出的军衔等级授予。

虽说评衔的重要依据是干部们的职务和级别,但由于每个人情况不同,无法直接按照当时每个人的职级机械套衔,因此职级评衔具有很强的伸缩性。

比如,同为少将,有人是正师级,有人是军级,还有人是准兵团级。

同时,部队高级干部中,有人资格较老,有人战功较大,如何综合衡量评定一个合理的军衔,需要慎重对待、仔细考量。

军衔评定工作之复杂、任务之艰苦,可想而知。

经过长达3年时间的细致评定,军衔授予方案总算在1955年出炉。

1955年9月27日,共和国将帅授衔仪式在中南海举行。

1300多人到场参加典礼。

当天下午5点,毛主席亲自为十大元帅颁发命令状和勋章,盛况空前。

此次授勋,共和国共诞生了10位元帅、10名大将、55名上将、175名中将、802名少将,共计1052名将帅。

不过,总干部管理部一开始授衔的名单,可远远不止这些人。

在报给中央政治局的最初授衔方案中,拟定授予毛主席独一档大元帅军衔,同时也将周总理等非军方干部囊括至授勋名单中。

不过在看完报告后,毛主席严肃的表示:“这个大元帅我就不要了!这身制服穿起来,多不方便。照我看,现在没在军中工作的,都不要评衔了。”

周总理、刘少奇等人也摆摆手,表示不想评定军衔。

于是,原本的将帅名单一下子少了好些人。

毛主席等人的决定,也极大方便了后续的军衔评定工作。

从1955年评定军衔至今,已过去将近70个年头。

当初参与将帅授勋的将军们,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。

而经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,绝大多数开国将帅都早已撒手人寰。

截止2024年初,全国仅剩两位开国将帅,其中一人便是活到了103岁高龄的张力雄少将。

103岁老红军——张力雄

张力雄,福建上杭县人士。

1932年初,中央苏维埃发出号召,在全国各地扩充红军队伍,年仅16岁的张力雄第一个响应号召,主动报名参军入伍。

组织上考虑到张力雄年纪尚小,就把他直接调到红军学校学习。

入校后,张力雄被编在政治营。

他不仅要学习军事、政治,还学文化、历史,甚至有野外活动作业。

张力雄很珍惜在红军学校学习的机会,每天如饥似渴的读书学习。

1932年10月,张张力雄一毕业就被分配到红军34师100团1营机枪连担任指导员。

到团部报到时,营长当场发给他一支左轮手枪。

授枪仪式上,营长郑重交代他:“你是红军学校毕业的优秀学员,欢迎你加入我们。这支手枪,是我们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缴获来的,希望你用他多杀敌人!为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同志报仇!为革命立功!”

张力雄接过手枪,双手因为激动有些颤抖。

他手捧参军以来第一支枪,用洪亮的声音向营长表明了自己杀敌立功、报效祖国的决心。

此后,张力雄正式投入到革命斗争中。

跟随红军大部队参加过反围剿斗争,也走过漫漫长征路。

而张力雄一生中经历过最危险的战斗,就发生在队伍刚刚走出草地不久后。

1936年12月下旬,红军西路军在徐向前元帅的带领下向甘肃省西进,恰好与国民党军西北“剿匪”马步芳部遭遇。

敌人对我军展开重重围堵,红军部队边打边走。

1937年1月1日拂晓,红5军13师麾下各部共3000人,攻占了甘肃高台县。

随即,高台遭遇敌人连续30多次的疯狂进攻。

3000多名红军战士,承受着数十倍于己敌人的围攻。

正如时任13师45团政委的张力雄所回忆的那般:“战斗的激烈程度,是长征以来前所未有的。”

这场血战中,红5军的将士们死伤惨重,唯有少部分人拼死突围成功,张力雄就是其中之一。

双方战斗最激烈的时刻,敌人的一发炮弹直接在张力雄的指挥部附近炸响。

四处流窜的弹片击中了张力雄的小腿,鲜血立刻浸红了他的裤子。

张力雄不得不从前线撤下来,让卫生员包扎伤口。

伤口刚处理完,他就要重返阵地,可尚未起身就听到附近枪声大作。

张力雄赶紧命令警卫员去查看情况,不料对方一去未回,反倒是敌人的叫嚣声和枪声越来越近。

张力雄自知情况危急,忍着腿部的剧痛冲出卫生所。

刚刚走出几步就在巷子里遇到一位老乡,对方满脸紧张的小声提醒:“红军同志,马匪攻进城了!赶快去我家躲一躲!”

在对方的搀扶下,张力雄躲到了老乡家里的夹墙中。

老乡每天给他送些麦糊充饥,又给他买来治伤的草药擦洗伤口。

就这样心惊胆战的过了4天,老乡见马匪逐渐放松警惕,遂将张力雄藏在一个马车上悄悄运出了城。

出城后,张力雄根据老乡的指引,一路向西边跑去。

几天后,总算找到西路军总部,回到队伍中。

这是张力雄投身革命斗争以来,经历过最危险的一次战斗,生死就在一线之间。

多年后,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,张力雄都会拍着被炮弹击伤的小腿感慨:“当时好险,多亏了高台的老乡救了我。”

劫后余生的张力雄,后续继续投身到解放斗争中,参与了中原突围、淮海战役、解放大西南等多场重大战役。

资深的履历、卓著的战功,让他获封共和国少将军衔。

最令人感慨的是,张力雄还是全军最出名的百岁老人。

直到晚年,张力雄的身板都保持着挺直,双目炯炯,不失当年的将军风采。

只可惜今年4月,张力雄将军终究没能敌过岁月的侵蚀,以103岁的高龄撒手人寰。

而随着张力雄将军逝去,当初的开国将帅也只剩下最后一位健在者——王扶之将军。

大难不死王扶之

在新中国一众开国将帅中,1923年出生的王扶之是年龄最小的几人之一。

不过,他的革命经历同样充满艰难险阻,甚至险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。

王扶之是陕西延安人士,时代为贫苦农民。

他五岁丧母,自幼跟着父亲一起长大。

后来家里实在揭不开锅,父亲便带着他到延安一家地主家里打起了工。

年纪小小的王扶之,便成了一个放羊娃。

稍大一点,王扶之开始给人家开荒种地。

彼时,延安一带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队伍活动,从小见惯了反动部队欺压民众的王扶之,立刻被这支待人亲善的队伍吸引了。

12岁那年,王扶之突然萌生加入红军的念头。

他问红军战士们:“我想加入你们的队伍,行不行?”

对方问他:“你多大了?”

王扶之很聪明,没有明说,只答“你看我多大了?”

王扶之发育的比较早,个头也高,红军战士不确定的问:“十六七岁?”

王扶之立刻笑了。

就这样,12岁的他顺利成为一名小小的红军战士,并加入到红26军的“少共营”。

虽然是一名娃娃兵,可王扶之打起仗来丝毫不含糊。

有一次与进犯陕北的国民党军作战,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扶之和少共营的小兵们,几个冲锋就把敌人打的七零八落,立了不小的战功。

1936年,王扶之因为有点文化,被调到红15军测绘集训队,成了一名测绘兵,后来又成为部队的通讯参谋、作战参谋。

那时,部队从敌人手里缴获到一辆自行车。

对这个有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,年轻的红军战士们都很喜欢。

尤其是王扶之,练就了一番好骑术,不仅能不扶车把骑车,甚至能把脚放在车把上骑。

没想到,正是这项绝技,让王扶之与军中一位高级将领结了缘,此人就是开国大将黄克诚。

抗战时期,王扶之被编入新四军3师,黄克诚任3师师长兼政委。

熟悉黄克诚的都知道,黄将军高度近视,行军时行动困难。

因此每到部队转移的时候,王扶之就会骑上自行车驮着黄克诚走。

军中一度打趣说,王扶之的自行车上,驮着整个新四军3师的指挥部。

自那以后,王扶之在军中愈发受到器重,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,同时也数次深陷陷阱。

不过,差点让王扶之命丧黄泉的战斗,还要数朝鲜战场上的临津江战斗。

1952年夏末,王扶之率领的39军115师,负责坚守在临津江东侧阵地。

联合国军为拿下临津江,向我军的防守阵地投下成千上万吨炸弹。

阵地被炸的黄土变焦土,岩石变粉末。

8月2日这天,王扶之正和一众参谋们躲在山洞里研究战局。

忽然间,一记冲天巨响在其耳边爆炸,敌人的炸弹落在了山洞上方。

包括王扶之在内的7名干部,瞬间被山石掩埋在山洞深处。

王扶之只觉耳朵嗡嗡直响,身体被千斤重担死死压住,随后便失去了意识。

后来据战友说,他是被强大的爆炸气流冲到了山洞深处,又被碎石乱木压住,这才昏迷过去。

可也正因如此,他才侥幸逃过一劫,没有被直接炸死。

恢复意识后,王扶之和2名战友花了足足3个小时,才从土石堆中挣扎着爬出。

然而,出来后三人又面临着更大的考验。

洞口彻底被堵死,他们根本出不去,只能仰仗外面的人营救。

可在山洞内坚守了一天一夜后,外面仍然没有动静传来。

此时,山洞内的空气已经很稀薄,三人没有任何饮水和食物供给,生死就在一瞬间。

可就在他们近乎绝望之际,山洞另一头传来了窸窸窣窣的挖掘声,三人立刻敲响脸盆、水桶求救,这才被外面的战友挖出。

原来,当彭老总得知王扶之一行被淹没在山洞中后,立刻下达死命令,不惜一切代价将人抢救出来。

哪怕是死,也要将英雄的遗体带回祖国。

就这样,官兵们在山洞外挖掘了足足30多个小时,直到将三人救出。

大难不死的王扶之,险而又险的躲过一劫。

不仅如此,从朝鲜回到国内后,此后长达70年时间,王扶之将军的身体也一直很好。

截止到今年,王扶之已经是101岁的高龄,成了全军最后一位开国将帅。

结语

1955年授勋大典,1052名革命将士荣封将帅之衔。

时过境迁,大半个世纪过后,仅存于世的将帅只剩下王扶之将军一人,想来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?

但好在先烈们的牺牲和付出没有被辜负,现如今中国的繁荣盛景,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和致敬。